97人澡人人添人人爽欧美/17sexvideo白嫩老师/国产精品嫩草33av在线/三年片在线看全集免费

主辦單位: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

承辦單位:

上海建為歷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點意空間國際展覽集團

支持單位:

上海市文物局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

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中國文物報社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國際合作單位:

薩爾茨堡展覽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

2015年8月28日,以“建筑不老,遺產永恒”為主題的我國首屆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為期3天的博覽會包括行業展覽、學術論壇、現場活動三大主要內容,受到各方關注。

參展單位集中展示新型保護技術

前來參加會議的70多家代表性機構中,既有建筑遺產保護領域骨干企事業單位、各地遺產保護機構,也有材料設備專業單位、高新技術應用單位,分布在保護案例展、技術工藝展、材料設備展、高新技術展、書刊媒介展五大展區。

在博覽會上,70余家參展單位帶來最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經典保護案例,包括“新材料”的運用、“數字化”的手段、“重監測”的過程等。澳大利亞材料公司GUARDIT帶來可作為高腐蝕強酸的替代品的“綠酸”,同濟大學帶來將高效清洗材料與膏狀清洗材料整合于一體的清洗膏,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則聯合開發石質文物微生物灌漿技術……這些都代表了未來文物修復材料運用的新方向。放眼望去,數字化技術在石窟、墓葬、古建筑、彩塑壁畫等保護中作用日趨顯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侯衛東就我國世界遺產監測工作向記者介紹:“現在用于環境監測的設備已突破了單機記錄、人工導出數據的限制,開始進入自動采集、實時監控、多傳感器一體化的時代。”

主旨報告、學術論壇等觀點云集

博覽會開幕式后的“重頭戲”是單霽翔的主旨學術報告——《走中國特色的古建筑保護之路》。在回顧了中國文物保護理念發展歷程,討論了包括應縣木塔修繕、長城維修等眾多備受關注和爭議的案例之后,他以豐富的數據和完善的體系,詳實講述了北京故宮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展示與利用方面面臨的挑戰及策略。他指出,與歐洲磚石建筑大為不同,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居多,中國建筑遺產的保護要有“中國特色”。

博覽會期間,主題為“優秀建筑保護利用案例探析”、“建筑遺產保護中的高新技術應用”、“磚石類建筑保護技術”和“磚石類遺跡的考古研究與保護”的4場重量級國際學術論壇,介紹了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技術研究和設計、施工實踐等最新的進展與動態。

同期舉辦的2015(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暨中國名城委華東片區會和主題為“上海抗戰遺址保護技術座談”、“近代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實錄叢” 首發式的2場現場活動也觀點豐呈,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出諸多精彩的建議和意見。

體驗工匠技藝

為了讓公眾親自體會文化遺產的修繕技藝,展會特設區域為觀眾提供了遺產修繕技藝手工操作機會,包括彩色玻璃修復、灰塑捏制、油飾彩繪、木構件修復等,試圖讓每一位有興趣的觀眾都能體驗一把傳統工藝的驚喜。

在互動體驗區,微縮明式家具工藝傳承人陳國增更替著手中的鋸子、銼子、刨子等工具,以小葉紫檀、黃花梨為原材料,現場展示家具制作過程,引來不少觀眾圍觀。陳國增告訴記者,此次現場匠人的互相交流讓他大開眼界,很多觀眾也都駐足觀看。

“走讀”親近城市

首屆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組委會還與稻草人旅行社合作,為展會量身定制了“上海經典建筑走讀活動”,帶領市民領略馬勒別墅、榮氏老宅、靜安寺等上海的優秀建筑遺產。5場“短途旅行”吸引了近350人參與,領隊楊先生表示,相較于博覽會的學術性,“走讀”活動以建筑故事為主、兼顧建筑知識,深受市民歡迎。

開展時間:2015年8月28日~8月30日

展會地點:上海展覽中心

展會規模:6000平方米

展商:73家,其中境外展商10家,來自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

參觀觀眾:5000余人次,其中參加論壇總人數約1000人次,四場論壇平均每場約250人次。

參展效果:95%的展商表示很榮幸參加第一屆建筑遺產保護性質的博覽會,接觸到了國內建筑遺產保護行業內的骨干企事業單位。85%的展商反饋有意愿參加下一屆建博會,并表示將會準備更具趣味性的多樣化展覽形式。

媒體報導:本屆展會共得到20家媒體報導宣傳,相關新聞發表60余篇次,閱讀次數約100000次,在遺產保護行業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

童明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

胡勁軍 上海市文廣影視局、文物局局長

唐  煒 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王立平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

褚曉波 上海文廣影視局、文物局副局長

曹昌智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俞斯佳 上海市規土局總工

吳東風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主任

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

宋建忠 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陳  瑤 浙江省文物局局長

幸  軍 重慶市文物局局長

龍家有 廣東省文物局局長

辛瀘江 國家文物局資源處處長

鄭  軍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長

王  錚 國家文物局考古處

詹長法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中心主任

常  青 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會員、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會士

李  為 湖南省岳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素玉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程  軍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21世紀以來,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空前活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也取得了新的發展。在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高的今天,遺產保護突出的問題已不是大拆,而是在重視之后保護什么、怎么保護的問題,是要在理念和技術層面尋求更新、更正確的保護途徑。從這個角度,我高度評價這個博覽會。”

——童明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把建筑遺產保護和博覽會放在一起的展覽,我還是第一次參加,感覺耳目一新。這里琳瑯滿目的展臺展示了文物保護的強大力量,這顯示出文物保護已經成為公眾廣泛參與的文化事業。”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今天在上海做成了首屆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我們就是要支持年輕人,在上海干成這樣的事。” 

——胡勁軍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

“名城保護走到了又一個新的時代,我們通過這樣的博覽會,吸取先進的經驗,互相促進,將為下一步工作做很好的鋪墊。”

——曹昌智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據我了解,這是我們國家第一次舉辦這種性質的博覽會,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建筑學院院士、美國建筑學會榮譽資深會員

“文化遺產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且我國這方面相對薄弱,所以這次把全國力量集中起來,而且有國外專家參加,可以大大提高我們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陳淳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建博會兩年一屆的舉辦頻率很恰當,剛好給我們時間可以完成一個新的優秀案例。這是我們首次參加這種性質的博覽會,大多以展板形式展示參展內容,下屆一定還會再來參加,并且會增加一些可以與公眾進入互動的展示方式。”

——陳亦文

武漢大學文物管理處

 “無論哪一門手藝,不下幾年功夫都是沒法上手的。對普通市民來說這種體驗活動不失為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的寶貴機會。”

——陳國增

明式家具手工藝傳承人

  • 友情鏈接

協辦單位

  •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科技保護專項基金
  •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專委會
  • 查看更多

支持單位

特邀支持

  •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
  • 中國銀行蘇州分行
  • 中國建設銀行蘇州分行
  • 中國光大銀行蘇州分行
  • 查看更多

支持媒體

  • 中國文物報社
  • 《建筑遺產》學刊
  • Built Heritage
  • 《中國名城》
  • 查看更多

Copyright上海建為企業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7858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