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8月28日,以“建筑不老,遺產永恒”為主題的我國首屆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為期3天的博覽會包括行業展覽、學術論壇、現場活動三大主要內容,受到各方關注。
參展單位集中展示新型保護技術
前來參加會議的70多家代表性機構中,既有建筑遺產保護領域骨干企事業單位、各地遺產保護機構,也有材料設備專業單位、高新技術應用單位,分布在保護案例展、技術工藝展、材料設備展、高新技術展、書刊媒介展五大展區。
在博覽會上,70余家參展單位帶來最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經典保護案例,包括“新材料”的運用、“數字化”的手段、“重監測”的過程等。澳大利亞材料公司GUARDIT帶來可作為高腐蝕強酸的替代品的“綠酸”,同濟大學帶來將高效清洗材料與膏狀清洗材料整合于一體的清洗膏,北京國文琰文物保護發展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則聯合開發石質文物微生物灌漿技術……這些都代表了未來文物修復材料運用的新方向。放眼望去,數字化技術在石窟、墓葬、古建筑、彩塑壁畫等保護中作用日趨顯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侯衛東就我國世界遺產監測工作向記者介紹:“現在用于環境監測的設備已突破了單機記錄、人工導出數據的限制,開始進入自動采集、實時監控、多傳感器一體化的時代。”
主旨報告、學術論壇等觀點云集
博覽會開幕式后的“重頭戲”是單霽翔的主旨學術報告——《走中國特色的古建筑保護之路》。在回顧了中國文物保護理念發展歷程,討論了包括應縣木塔修繕、長城維修等眾多備受關注和爭議的案例之后,他以豐富的數據和完善的體系,詳實講述了北京故宮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展示與利用方面面臨的挑戰及策略。他指出,與歐洲磚石建筑大為不同,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居多,中國建筑遺產的保護要有“中國特色”。
博覽會期間,主題為“優秀建筑保護利用案例探析”、“建筑遺產保護中的高新技術應用”、“磚石類建筑保護技術”和“磚石類遺跡的考古研究與保護”的4場重量級國際學術論壇,介紹了建筑遺產保護理論、技術研究和設計、施工實踐等最新的進展與動態。
同期舉辦的2015(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暨中國名城委華東片區會和主題為“上海抗戰遺址保護技術座談”、“近代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實錄叢” 首發式的2場現場活動也觀點豐呈,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出諸多精彩的建議和意見。
體驗工匠技藝
為了讓公眾親自體會文化遺產的修繕技藝,展會特設區域為觀眾提供了遺產修繕技藝手工操作機會,包括彩色玻璃修復、灰塑捏制、油飾彩繪、木構件修復等,試圖讓每一位有興趣的觀眾都能體驗一把傳統工藝的驚喜。
在互動體驗區,微縮明式家具工藝傳承人陳國增更替著手中的鋸子、銼子、刨子等工具,以小葉紫檀、黃花梨為原材料,現場展示家具制作過程,引來不少觀眾圍觀。陳國增告訴記者,此次現場匠人的互相交流讓他大開眼界,很多觀眾也都駐足觀看。
“走讀”親近城市
首屆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組委會還與稻草人旅行社合作,為展會量身定制了“上海經典建筑走讀活動”,帶領市民領略馬勒別墅、榮氏老宅、靜安寺等上海的優秀建筑遺產。5場“短途旅行”吸引了近350人參與,領隊楊先生表示,相較于博覽會的學術性,“走讀”活動以建筑故事為主、兼顧建筑知識,深受市民歡迎。